Sunday 21 August 2016

Recipe 114. 咖啡啫喱

若咖啡是大人的飲料,那麼咖啡啫哩便是大人的甜品了。有時煮了一大壺咖啡飲不完,只要加入糖和魚膠粉便可製成啫喱,便可增加保存時間,不會浪費了。甜品種類眾多,但啫喱算是最簡單易做,而且成份天然,選擇喜愛的味道,如生果、果汁,加入水和魚膠粉便是啫喱。加上不用現成啫喱粉,自己做還可以調節糖粉,健康得多。若你平時有飲咖啡的習慣,相信也會喜歡咖啡啫喱呢。





材料


  • 咖啡  300毫升
  • 魚膠粉  10克
  • 水 2大匙
  • 糖 適量


做法
1. 300毫升咖啡按喜好加糖 (咖啡要濃一點才夠味, 直接用espresso也可)



2. 用2大匙熱水完全溶解魚膠粉,再加入咖啡拌勻 (也可用室溫水, 加魚膠粉拌勻,再用微波爐叮至溶解)



3. 盛入容器放涼後,置雪櫃至少8小時即成 (最好雪一晚,啫喱水份減少,更彈牙)


4. 直接吃、陪雪榚或是加上牛奶或忌廉,也可加入凍咖啡或奶茶享用





咖啡可以用即溶的,也可以用滴漏式咖啡,或是冷泡的咖啡也可以。咖啡要濃一點才夠味, 直接用espresso也可。留意要完全溶解魚膠粉,以免結塊。魚膠粉分成粉狀和片狀,用粉狀時先加溫水拌勻,待魚膠粉漿在一起,再以熱水助熱溶解。片狀則用浸的方法,用冷水浸5分鐘,軟化後用手搾乾拿掉即可。 魚膠粉主要是動物性的蛋白質,由動物的骨膠原等提煉出來。雖然中譯是魚膠粉,但不一定是魚類骨膠原,也可是牛等動物的骨膠原,所以稱為明膠可能會清楚一點。

若是素食者,可以用寒天粉(大菜榚)。寒天粉是植物性,但只用寒天粉的話,口感會較硬較爽,魚膠粉做的則更有彈性。魚膠粉雖然看似一樣,但原來不同品牌的魚膠粉凝結力值(bloom)可以是不同的,凝結力值越高製成品便越彈牙。而粉狀和片狀的魚膠粉,其凝結力值也有不同的。除了魚膠粉的份量和凝結力值會改變口感,糖的份量、雪藏的時間則會改變液體的濃度,做成口感上的差異。啫喱雖然是一種近乎零失敗的甜品,但要做到自己喜好的啫喱,也需經過反複的嘗試,調節魚膠粉、糖的粉量才可成功呢。

很多人會飲咖啡,不過對一些人來說,飲咖啡可是一門專門的學問。由咖啡的品種,沖製的用具和技巧,已可以寫成大百科,關於咖啡的書籍近年更是不斷出版,令人眼花撩亂。從營養角度來看,飲用適量的咖啡已經公認是對身體有益的。咖啡除了有提神的功效,對糖尿病、失智症也有預防的作用。因為咖啡的種類眾多,各人的口味亦不同,所以很難說那種咖啡是最好飲的,不過大家可留意熱泡和冷泡的咖啡沖法。很多人(包括筆者)覺得冷泡咖啡(即以常溫水泡咖啡,於室溫或雪櫃中泡至少8 小時或更長)的味道比較易入口,因為常溫水未能有效溶解咖啡中一些化合物,例如單寧酸, 所以酸性較低(冷泡茶亦是同一道理)。但同樣份量的咖啡,冷泡要用雙倍的咖啡粉才可做到熱泡的濃度,而且所需時間亦很長,所以冷泡咖啡好像特別矜貴。至於從營養角度來看,由於熱水可溶解咖啡中多些抗氧化物,有人會認為熱咖啡是比冷泡咖啡有益一些的。但若是只追求味道的話,冷泡咖啡則是首選了。

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。歡迎分享,請勿轉載。

Sunday 14 August 2016

Recipe 113. 泰式蠔仔蛋

雖然已立秋了,但香港的天氣仍然很熱,令人很想出走去旅行,享受一下陽光與海灘,吃一些惹味可口的菜色。不如試一下今次介紹泰式蠔仔蛋,非常簡單的做法,享用時配上一杯冰凍的啤酒,吃了之後,頓時有種已去了一回泰國的感覺,令人心情暢快得多。





材料
  • 蛋(中型)  3隻
  • 蠔 4隻
  • 魚露 1 ½ 小匙
  • 蔥 2條
  • 芫茜 適量
  • 辣椒醬(蘸醬)
做法
1.蠔先飛水,在鍋加少許水煮熱,加蠔煮20秒左右至蠔肉定型,夾起切開一半


2.蔥斜切成少段,蛋打勻後加入魚露拌勻


3.平底鑊加1大匙油燒熱,加入蛋液
4.加入蠔和蔥,以筷子輕輕拌一下,令上層的蛋液流入下面,小至中火大約煎1分鐘


5. 把(4)整個反面,若沒有把握,可以預備另一個鑊加油燒熱,把材料由一個鑊反面倒入另一個鑊,再煎1分鐘至有少許焦色
6.上碟加上芫茜即成


泰式蠔仔蛋其實同港式家常菜的蠔仔蛋差不多,只是調味只用魚露,不用加鹽糖。港式會加胡椒粉去腥,但泰式則會蘸辣醬食。蠔仔蛋與潮洲的蠔烙(蠔餅)不一樣,只有用蛋沒有落木薯粉的,口感更滑。而且蠔烙多用油炸,煎的話則可以自己控制油量,更加健康。新鮮蠔的話要小心清洗,也可用處理好的急凍蠔。筆者喜歡口感會像奄列的,軟滑一些,所以用小火一點,不會煎太久至變硬。但若是想香口脆身一點,則可以把蠔先煎一下,煎蛋時則用大火和煎至焦一些也可。蠔最重要是要完全煮熟,否則很易吃壞肚子, 也可以買刺身用的急凍蠔,即使未完全煎熟也可以吃的。加上蔥和芫茜令蠔仔蛋更爽口,芫茜亦有去腥的作用。



若你是常吃東南亞菜的話,定必會留意到料理當中經常用到各種不同的香料,例如泰式有辣椒、九層塔、香芧、青檸葉等。越式料理常用的有薄荷、羅勒、紫穌、蒔蘿、魚腥草等等。這些香料除了令食物味道更豐富美味,其實主要的作用是殺菌。在未有冷凍技術的年代,要抑制細菌、減慢食物腐爛速度,很多時便是依賴這些香料的。越是炎熱的國家,料理用的香料便越多,特別含有肉類的菜色。例如印度的咖哩便是一種用各式殺菌香料做成的料理。根據外國的研究,各種香料的殺菌程度也有不同,例如蒜頭、洋蔥、多香果(allspice)和牛至(oregano)的殺菌程度最高。接著是百里香、肉桂、龍蒿和小茴香也是強度殺菌,中度殺菌的包括各式辣椒,而黑白胡椒、生薑、茴香籽、檸檬和青檸汁則是低程度殺菌的。不過這並不代表吃得越多殺菌香料便越好,因為細菌有好壞之分,但這些香料殺菌成份是不分好壞的。適量的香料加在食物便足以達到抑制害菌,但若是大量吃、直接吃反而可能會殺掉身體本身的好菌呢。例如蒜頭這些殺菌效果較強的香料,便要小心別吃太多,否則便易引起腸胃不適了。

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。歡迎分享,請勿轉載。